在崎岖的教学之路上跋涉

来源:哈师大附中 作者:付琪 上传人:oaklet 发布日期:2011-01-16

在崎岖的教学之路上跋涉
哈尔滨师大附中 付琪


1997年教师节。哈尔滨。帕弗尔大厦富丽堂皇的会议大厅。舞台上灯火辉煌,黑龙江省第三届“现代园丁奖”的发奖仪式正在热烈地进行。我站在舞台中央,手捧着鲜花和奖杯,台下学生们“老师,我爱你”的喊声强烈地冲击着我的耳鼓。我的视线模糊了。眼前的鲜花、灯光和人群逐渐幻化成一条曲曲弯弯的成长之路。


反思前行的成熟期


1982年的早春,积雪斑驳,乍暖还寒。结束了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四年的学习,我怀揣着《报到通知书》迈进了哈师大附中的校门,也迈出了我教师生涯的第一步。
然而,教学的路是艰难的。直到今天我也常对青年教师这样讲,严格地说,每一个刚刚走上讲台的人都是教学的门外汉,只要你不是一个得过且过、甘愿碌碌无为一生的人,都会感受到在这条路上跋涉前行的艰辛。回顾自己最初几年的教学经历,我曾用这样的顺口溜来描述:“两本书(教材、教参),一张嘴儿,捧着教案心有底儿,抄段义,记主题儿,剩余时间读课文儿。”教学的乏味是我和学生共同的感受。不仅如此,即使这样乏味的教学,备课也仍是每天都要面对的一项艰苦的工作。在新教师座谈会上,我曾这样比喻道:感觉自己就像《挑滑车》中的高宠,一篇篇课文就像扑面而来的滑车,刚刚对付过去一个,下一个又在等着你。压力之下我也曾动摇过,甚至暗自准备以考研的方式离开繁重的教学第一线。然而,学生的一次班会使我彻底坚定了继续在这条路上跋涉下去的决心。班会上学生的话语至今犹在耳畔:“老师,您爱您的孩子吗?那么您应该像爱您的孩子一样爱我们,因为我们的未来就牵在您的手里。你们牺牲了个人的幸福,却给无数个家庭带来幸福,你们是真正幸福的人!”良知告诉我,教师的事业是用生命点燃生命,如果仅把个人的追求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忘记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还有什么真正的幸福可言,又能开创怎样辉煌的前程呢?
鲁迅先生说过,“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我想,青年教师成长阶段的教学,也是“第一声啼哭”,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正视我们的“第一声啼哭”,我们既不能强求自己必须哭出诗来,也不能认为自己哭的就是诗。敢于承认自己懦弱的人才最有希望成为强者。承认差距,但坚信这差距是可以靠虚心学习,努力实践缩短的,认识到这一点并能做到,教学上早日成熟就不是无法实现的梦想了。有了成长的自信后,我给自己制定的第一个成长策略就是经常性地教学反思。我每一次课后都在教案后面记教学附记:这堂课教学中,哪些是长处,今后继续发扬;哪些是问题和不足,今后要想办法解决和改正。这种主动反思对我正确审视自己的教学,求得专业自主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促进。
如今在省内同行们一听到我的名字,总会提到《荷塘月色》的教学,也许是这一课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实际上这一课能成为我课堂教学的代表作,完全是不断反思的结果。记得我第一次教时,滔滔不绝两堂课,觉得该讲的都讲到了,但总感觉课上得很别扭,反思起来,发现师生的感情交流不同步,我以为他们该击节赞叹的地方他们却是茫然的,他们根本就没有进入到文学鉴赏所应感受到的意境之中。有幸的是,这时我听了一节我省著名特级教师高成庆老师的《荷花淀》教学,给我的启发很大,他披情入文,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师生之间水乳交融,使整个教学自始至终沉浸在妙趣横生的师生共同欣赏之中。于是,我也尝试着从帮助学生“入境”入手,先通过对中间“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两幅画面的朗读和赏析感受景物中所流露的作者的情感,进而抓住“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一句转而联系写作背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改变之后,课堂教学流程明显顺畅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以前浓厚多了。1995年我这一课的教学在首届“语文报杯”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最初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正是在这样不断的反思中提高、成熟的。我深深体会到,没有反思的教学只会带来“量变”而难以达到“质变”,收获的只是经验的增加而不是能力的增强,新教师可以成为老教师,但也许永远只是“老”的新教师。


超越自我的高原期
 

常言道:熟能生巧。但如果从教学意义来看,熟也能生“惰”、生“拙”。为什么这么说呢?随着教学上的逐步成熟,教师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了,获得了一定的教学主动权,便很容易使人产生事业上的满足,从而放松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教学行为趋向简单的重复,被已有的经验所束缚而难以突破自我,导致“匠人”化。因此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为教师发展的“高原期”。我认为要顺利地度过“高原期”,必须不断学习提高,勇于给自己出难题,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获得新的进步。
1989年的隆冬,雪花纷飞,寒气逼人。而在哈师大附中的阶梯教室内,人们却被异常热烈的气氛深深地感染着——我正在为哈市的教师做《项链》的公开教学。从接受任务那天起,我就被一个难题困扰着:这是一篇传统课文,而且英语教材先于语文,学生已经学过了。如果还按照常规方式设计,恐怕多数学生会感到索然寡味。但采取什么样的新设计,新设计会不会得到人们认同,我始终难以决断。一边是传统而保险的路,但可能对别人和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都没有实际意义;一边是探索而有风险的路,但可能会使自己超越从前,教学上再上一个新台阶。伴随每一次超越的都是探索者内心的挣扎,既要挣脱习惯的束缚,又要摆脱“标新立异”的讥讽带来的心理阴影。我想,关键问题还在能否战胜自我,树立起自信。这种自信绝不是盲目的自信,刚愎自用,而是以长期教学实践经验为底蕴,以丰厚的教学理论积淀为基础的。如果有了这种自信,那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我发现,信息化时代使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变得异常活跃,他们常常爱用一些新的观念对已有定论的人或事进行重新评价,提出异于他人的见解,借以作为心理上成熟的一种自我肯定。而且由于年龄和社会经历的相近,使他们求异的兴奋点往往趋向一致,这使我们在教学中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成为可能。基于这种认识,我在课前将几个带有“求异”色彩的问题整理成题为《〈项链〉三题》的短评发给学生,课堂上就围绕短评中的观点结合课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问题共有情节、人物、主题三个方面,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关于如何评价路瓦栽夫人,短评说,如果说路瓦栽夫人不安于低微的地位和穷困的生活是虚荣心的话,那么人们就都不要对幸福的生活有所追求了,她实际上是不满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在自发地对命运的安排作出抗争,难道错了吗?反之,认为阶级地位永远不能改变,路瓦栽夫人应安于贫困,否则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难道就正确吗?由于设计的新颖,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课堂气氛也格外热烈,支持与反对观点的同学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连平时不愿发言的同学也都跃跃欲试,真正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喜人场面,直到十几年后,学生们在聚会时还对那一堂课记忆犹新,津津乐道。
就是凭着这样一种不断超越自己的精神,《绿》《荷塘月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雷雨》《琐忆》,一课又一课的教学先后在省内外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得好评,我先后获得哈尔滨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黑龙江省首届说课大赛一等奖,首届“语文报杯”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二等奖,并被评为“哈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黑龙江省教学能手”“哈尔滨市优秀教师”“哈尔滨市语文学科带头人”,2000年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2001年晋升为语文特级教师。高原上的跋涉是艰辛的,然而站在高原上极目远眺、引吭高歌却又是惬意而舒畅的。当你战胜自己攀登上一个新的高度后,你会发现来路上的一切辛苦都化作了成功的甘甜。


“学无止境”的创造期
 

2006年盛夏的沈阳,第六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在这里紧张激烈地进行着。作为首届参赛的选手,我有幸获邀坐在了评委席上。看到眼前生龙活虎的年轻选手,我在欣喜之余,也不由的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后生真的可畏,他们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崭新的教学理念是我当年所不及的。尽管我在这条路上曾经走在他们前面,但也必须要与时俱进,才不至于在日新月异的语文教坛上成为落伍者,而要做到这一点,唯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提高,不断地创造。回首自己成长的历程,“学无止境”是成功的唯一秘诀。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是其教学素质结构不断调整和提高的过程,其中当然也包括其理论和知识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主动吸收与自己教学有关的各种新信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时期的教学需要。
1995年太原比赛期间的一幕令我至今难忘。我赛课结束后回到选手席上,前面一位评委回过头来——是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老人家和蔼地问起我的学校、教龄等,接着问到我教学论文发表的情况,听到我说写的很少,老先生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让我终生铭记的话:“要多看一点,多总结一些,不要只是会教。”一语中的,钱先生指出了许多教师存在的通病。只有实践而没有理论的升华,很难产生质的飞跃,很难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教学共性与教师个性和谐统一的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理论的学习探索是教学上创造求新的必要前提。


总结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体会到,语文教学的精髓应该是培养思维品质,提高人文素养;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放飞思想,采集文学的玉树琼浆的天地。所以,教学中我努力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运用多种手段开动学生的思维机器,使学生感到每一堂课都是在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古今中外的文人学者进行交流而乐此不疲。
在《雷雨》的教学中我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他究竟希望她活着还是死去?如果说他的怀念是假的,为什么几十年来对她念念不忘,一直保持着她活着时候的生活习惯?如果说他的怀念是真的,为什么又不惜威逼利诱,千方百计要赶走她呢?回答这些问题超出了一般性理解、评价的思维范畴,是创造性思维充分施展的天地;而问题的新颖又极易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心中要完成对人物形象审美认识的渴望与教师的教学思想形成合理的共振,思维必将迸射出耀眼的创造火花。
几年来我结合这一课题的实践研究,先后发表了《给学生插上创造的翅膀》《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哲学思考》《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语文教学》《以“求异”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语文教学“门外”的思索》等文章,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系统地思考与总结,在提高教学理论水平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教学实践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语文教学之路是艰难崎岖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然而,路又在每一位跋涉者的脚下,只要坚定地前行,谁能断言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呢?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最新动态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