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个统一”,扎实推进新课程

来源:哈师大附中 作者:付琪 上传人:oaklet 发布日期:2011-01-16

立足“三个统一”,扎实推进新课程
——哈尔滨师大附中新课程改革阶段性总结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四年里,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在思考中推进,在开拓中创新,走过了一段在改革中前进的艰难历程。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经历一个实践——反思——调整——提高——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短短四年,我们只能说在高中新课程推进当中获得了一些实践经验,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之上,又进一步丰富了思想,开阔了思路。即便如此,这对于我们下一步将课程改革推向纵深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总结起来,我们在前一阶段新课程推进工作中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实施高中新课程要立足于“三个统一”,即,与学校办学思想的统一,与学校办学特色的统一,与多年教学改革实践积累的统一,以此找准改革的落脚点,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科学定位,长远规划,只有这样,才能扎实有效地落实好高中新课程。
一、 新课程的实施要与学校办学思想相统一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促进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课程改革理应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多年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的诠释应该是为学生的终身幸福而奠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和学有所长的个性特色,将成为他们立身社会,服务人类,开创幸福人生的必要条件。这是我们坚持多年的办学追求,也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所在。二者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也有利于找到学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据此,我们进一步确立了“全面发展,学有特色,使之成为创造未来的人”的育人目标,并以此为指导思想,把落实这个目标作为推进新课程的一个扎实的落脚点。
第一,我们构建了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健全人格,珍爱生命;树立自信,张扬个性,善于交往,诚实合作;学会观察思考,学会探究质疑,具有创新意识”为能力培养目标的哈师大附中校本课程体系:由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学科拓展类、生活技能类和健康素养类五大门类课程构成校本选修课体系;由社会生活实践类、学科综合拓展类活动构成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这些课程按照学时长度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主题鲜明的“微型课程”(学时长度为一个学段),一类是长期稳定的“系统课程”(学时长度为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前者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既有利于及时反映社会、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又便于自主构建和开发;后者具有“连续、深入、拓展”的特点,有利于部分学生对某一专题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探究。这些门类课程内容的设置既着眼于学校自身优质教育资源开发的优势,又是着眼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其中像生活实践类的《调查哈市主要街道冬季融雪剂使用情况及造成的危害》《从房地产价格变化看政府宏观调控》《人肉搜索的利与弊》、生活技能类的《计算机汽车模拟驾驶》《灾害避险》、科学素养类的《物理探究性趣味实验》、学科拓展类的《美国数学考试中的英语表达》《生活中的化学原理及其应用》等,都是既有鲜明时代特征,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选题,开设以来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
第二,我们本着“让每一位学生都留下成长进步的足迹,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自信”的宗旨,建立了以《成长记录袋》为主要载体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评价促转变,先后出台了《哈师大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哈师大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试行)》等指导性文件,制定了工作流程,细化了评价办法,努力使评价工作贴近学生实际,落到实处。同时,为探索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长效管理机制,学校还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网络,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合力。管理网络包括: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社会实践基地、家庭、学生、教研组与任课教师、班主任、教育科研室、政教处团委、教务处、家长委员会。这套体系以“学生成长记录袋”为基础,以学科模块评价、研究性学习评价和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和教师评、家长评为辅的多主体、互动式评价为主要方式,以突出发展性,把握整体性,体现鼓励性,重视过程性,注重反思性,倡导多元性为主要原则。实施以来收到良好效果,并被省教育厅作为样板在省内加以推广。
办学思想是学校教育成功的智慧源泉,每一次新的变革都会给它的内涵带来新的丰富和提升。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它对于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不应是被动的适应,而应是主动的融合,在新与旧、传统与现实的交替和统一过程中焕发新的光彩,从而使其朝着更科学、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二、 新课程实施要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统一
高品位的办学不是简单的以升学率的高低为显性特征的,而是以是否具有高品位的鲜明的办学特色为标志的。高品位的学校特色在催生高品位的学校文化的同时,也造就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创造型人才。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正是尊重差异,倡导多元,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发展也应如此。新课程的构建者们并没有倡导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课程方案的选择性和多元性,给管理者提供了立足本校实际,在充分、客观地审视、分析自身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创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广阔空间。多年来,哈师大附中坚持走“全面发展,学有特色”的育人之路,已经形成较为鲜明的”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办学特色,并成为龙江基础教育的品牌。进入新课程后,我们将发扬传统,突出育人特色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一个主要突破口,以传统优势和经验带动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首先,我们将特长培养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凡有特长发展需求的学生,无论是学科类的(如学科竞赛)还是技能类的(如音体美、小发明小制作),都与其他校本选修课同时安排,由指导教师或教练负责管理和评价,学段结束评价合格的与其他选修课同样记录学分。在重视程度上,没有因为特长类别有差异而区别对待。先进的管理理念带来了优异的教育成果,近年来,我校的特长学生在省内以及全国比赛中屡获殊荣,成绩斐然。仅以2010年为例,数学竞赛包揽全省前8名,10人进入全国数学冬令营;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分别有8 名选手进入全国冬令营。张可一同学在全国创新英语大赛总决赛中勇夺冠军;赵姝梦雅同学获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二等奖,张舒同学获第十届全国小小科学家比赛我省唯一的一个全国一等奖。模拟联合国社团不仅自主举办了东北三省模联交流活动,而且有多人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李逸君等5名同学明年将代表我省高中生赴美国哈佛大学参加国际模联交流活动。
此外,我们还努力为特色学生搭建展示才华、张扬自我的平台。一年一度的“金秋科技艺术节”,成为许多怀揣艺术家、发明家梦想的学生体验成功的舞台。获得发明专利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有音乐才华的学生举办自己的音乐会,有书画天赋的学生举行自己的书画展。这一切活动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里都有记录,并且按综合实践类课程赋予一定的学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也让他们对附中的办学理念有了切身的感受。
新课程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新课程的实施也不是一句口号,它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结合,会使思想变为现实,也会使学校的发展水平乘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 实施新课程要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积累相统一
从教育发展规律来讲,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不会是“平地而起的万丈高楼”,都是对以往改革成果的继承和变革,割断历史的改革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存在的。从学校层面来看更是如此。如果我们不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把课程改革盲目地理解为是一次与过去的改革实践毫无传承关系的、从天上掉下来的新事物的话,那么,不仅可能使新课程的推进陷入误区,而且学校在长期发展和探索中所积累形成的思想和特色也会失去。我们认为在积极推进新课程的思想前提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努力挖掘整合学校已有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使之与新课程的实施相统一,会使课程改革少走弯路,朝着有利于学生成才,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突出办学特色的方向推进。所以我们在课改之初就提出了 “积极推动,稳步前进,发扬传统,努力创新,持续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
“自主性德育”是我校通过多年德育实践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德育特色,我们确立了“在规范中养成,在活动中发展,在社会中体验,在参与中培养,在文化中熏陶,在评价中提高”的工作思路,努力使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养成规范,陶冶情操,塑造灵魂,将其培养成为“具有爱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在这种德育理念指导下所开展的许多活动都是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的,因此,我们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将已有的实践活动重新加以整合定位,使之做到“活动开展课程化,活动内容系列化,活动评价制度化”。就是把各项活动纳入课程体系的框架内来定位、组织和管理,避免活动时间、内容、参加人员的随意性或不确定性。每一次活动政教处都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和课程方案;高中三年都准备搞哪些活动要有总体规划,形成系列(比如高一军训,“手拉手”扶贫助学,高二“学做汽车兵”,乡下有我三分田);每次活动都要填写一份评价表,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内容、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所获学分等内容。这样的整合不仅使学校特色得以传承,而且也找到了已有的实践探索与新课程之间的契合点,使新课程之花有了一方养分充沛的肥沃土壤。
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依赖于教师,因此,教师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师大附中多年来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机制和经验:青年教师研修班,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展示课,东北三省四校等不同层次与规模的教学研讨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了众多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促进。进入新课程以后,我们认识到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必须转变,而实现这个转变的重要依托就是我们已经形成传统的教师培训机制。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又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的构想,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推动教师个人和群体的专业化自主发展,收到显著成效,相继涌现出了像全国优秀教研组政治组、数学组这样的优秀团队,和在全国教学比赛中荣获第一名的尹凤霞、孙悦玲这样的优秀教师。师资队伍的水平提高必然带来教学工作的新气象,一个很令人欣喜的变化就是,过去只关注“怎么教”的教师,现在也开始关注“为什么教”和“教什么”了,有些教研组主动召开组会,集体研究选修模块开设的问题;四年来,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已经达到上百门之多,这些都说明我们的教师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课程意识,而这种意识的生成正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师心中开花结果的显著特征。
四年的探索是艰苦的,四年的探索也是幸福的。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开了第一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即使是蹒跚学步,也必将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最新动态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