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营造快乐的人---记哈尔滨师大附中副校长刘大伟

来源:《哈尔滨日报》 作者:《哈尔滨日报》 上传人:oaklet 发布日期:2011-01-10

一个营造快乐的人
-------记哈尔滨师大附中副校长刘大伟
  1983年11月,哈尔滨市南岗区首届青年教师教学百花奖大赛拉开了序幕。
  南岗区是哈尔滨市的中心区,教育尤为发达,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本次参赛的选手都是各校通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教学经验丰富,个个身怀绝技。在上百名参赛选手的名单中,师大附中选派的青年政治教师刘大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因为他是所有参赛选手中最年轻的一个,9月份刚参加工作,教龄还没满百天。
比赛的结果出人意料,面对众多的评课专家,刘大伟丝毫没有怯场,反倒表现出了少有的老练。他的课激情洋溢,情理相济,传授知识准确,又贴近学生的生活,把思想性和知识性有机地融为一体。刘大伟用自己的实力征服了所有的评委,获得了本次大赛的一等奖第一名。在“一炮打响”的背后,是什么蕴育了他非凡的爆发力?

  著名教育家傅道春曾对刘大伟进行过跟踪研究,他认为,成为优秀教师的人,大多不是在匀速运动中“磨”出来的,而是最初就具有爆发力的人,他们往往是“一炮打响”。刘大伟的经历验证了这一理论,“一炮打响”后的他从此步入了事业发展的快车道。在经过近三年的探索期后,他开始步入成熟期,其标志:一是他开始注意对教学实践的理论总结;二是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这个阶段里,他对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已心领神会,对高中教材也已了如指掌。在教学实践中,他越来越体会到简单的模仿和对课堂教学的一些皮毛的改革,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的发展,于是,他开始有了对自身教学理性的分析。认识上的提高,带来了教学实践的革命。备课,他有了“三步曲”:第一步,“有它(教材)没我”;第二步,“有我有它”;第三步,“有我没它”。上课,他有了“三境界”:第一境界是“形动”,即千方百计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上政治课;第二境界是“心动”,即用真情打动学生,刻意创设特定的课堂情感氛围;第三境界是“神动”,即把教师的观点变成学生的思想,进而导之以行。处在教学成熟期的刘大伟,在师德上有强烈的进取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教学乐章中两个最强劲的音符;在教学上,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实现了教师的职业共性与教师本人的特性和谐统一;在教育理论的运用上,他已经摆脱了教育行为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教育理论的运用从自发升华到自觉。他先后上各级各类公开课、录像课70余次,有两本教学录相带由黑龙江省教育音像出版社公开发行。他先后共教过5届毕业班,高考成绩均居全省前茅。他注重对教学经验的科学总结,共发表、交流论文、论著70余篇,他积极参加国家十五重点课题研究,并主持黑龙江区子课题研究工作,多次受到中央教科所等有关部门的表彰。由于教学业绩突出,1989年,他被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授予首批“黑龙江省教学能手”,同年,被破格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99年又被破格授予中学“特级教师”称号。他自觉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作用,曾做为省教学能手讲师团成员,到全省各地为当地教师上公开课,以报告的形式传授教学经验。此外,他还为省内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江苏、深圳等地教师以《今天怎样做教师》和《与新课程同行》为题为做专题报告20余场,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同行们的高度称赞。中国教育报曾以《一个优秀青年教师成长的启示》为题对他作了专题报道,他的从教经历被作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典型,写入教育部2002年出版的“全国教师继续教育教材”《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书。此外,他还曾多次被评为省、市优秀教师,曾经连续两届被推选为“哈尔滨市优秀青年教师协会”会长、“黑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协会副会长,2001年被授予“哈尔滨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2年获黑龙江省“现代园丁奖”、2004年被国务院确认为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刘大伟在教学上的成功,给我们两点启示:他多才多艺,个人素质全面,喜欢文学,善长演讲,读大学时就曾经获得过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一等奖。他外语能力突出,曾获得哈尔滨市外语能力大赛俄语组第一名。他酷爱艺术,曾是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合唱队的领唱,在黑龙江省大学生文艺汇演中,他演奏的二胡独奏《奔驰在千里草原》曾获得一等奖。一个好老师,他应当“博”一点,“杂”一点,高素质决定了高起点,这样的老师完全可以缩短甚至跨越“影响质量期”,迅速走向成熟。这是刘大伟的成功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
     说起刘大伟,学校的老师们众口一词:他太有才了,太聪明了,他做过的事情往往都是几年以后我们才想起去做的。的确,在学校里,是他第一个学会了电脑打字、第一个获得哈工大管理学院的外语在职培训结业证书、第一个把计算机运用于课堂教学、第一个获得在职硕士学位••••••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重视学习并且善于学习,这是刘大伟的成功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
1991年7月,刘大伟被任命为副校长,分管学校德育工作,年仅31岁的他成了省级重点中学中最年轻的副校长。
 哈尔滨师大附中是黑龙江省首批重点中学,刘大伟所面对的是一群以高分考入省重点高中的孩子,他们接受的是电视类的快餐文化,他们热衷网络世界,他们喜欢耐克、阿迪达斯,他们的心中很少出现崇高、感动这类词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爱自己,他们认为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只是上个世纪的神话。这一切使刘大伟陷入了深深的深思。学哲学出身的他对学校德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成为“人”,即通过教育把学生从自然人培养成为懂得爱、珍惜爱、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而要做到这一点,仅有渊博的学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这就对今天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让学校德育回归学生生活,是摆脱目前学校德育困境的有效途径。刘大伟提出了“自主性德育”的理念,倡导把“德育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规范中养成,在活动中发展,在社会中体验,在参与中培养,在文化中熏陶,在评价中提高。基于以上思路,刘大伟在德育工作中进行了一系列有卓有成效的尝试:
     开掘学生身边的道德教育资源——让孩子的心中充满爱。
如何让孩子们“荒芜”的心灵丰润起来?刘大伟决定从唤醒学生最简单、最淳朴的情感入手。几年前,高三•七班的田琳琳获得了全省作文大赛第一名。放假时,她曾去过农村,目睹了那里的孩子因贫穷而辍学的现象。当她得知大赛组织者要奖励她一台价值600元的自行车时,她找到大赛负责同志请求说:“这笔钱花在我身上,只不过是旧车换成了新车,而花在农村孩子身上,却可以让两个失学孩子重返校园。”该校领导得知这件事情后,当即拿出200元钱,让田琳琳用这800元钱资助两个失学儿童。之后,又在升旗仪式上向全校发出了“捐几分零钱,献一份爱心”的倡议,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全校同学就捐款近7000元,然后每班选出一名代表驱车赶赴宾县光恩乡光恩村小学,资助了15名即将失学的儿童。从此学校创建了学生身边的“希望工程”。几年来,师大附中一直坚持在校的每个班级都用同学们捐献的零用钱资助一名贫困生,目前已经资助失学儿童100余人,师生捐款、捐物已近十万元。
在对校外的贫困生伸出援助之手的同时,对校内的贫困生,刘大伟也给予了最大的关爱。每年他都会为那些品学兼优而家里因贫困交不起学费的孩子免去学杂费。目前该校这部分支出已达到20多万元。2006年以666分的好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的王曦就是受资助的学生。刚入高中时,鉴于她的家庭情况,学校免去了她三年的学杂费,并定期以奖学金的形式予以补贴。她说:“我在接受学校对我帮助的同时,也学会了帮助并关爱他人,这种爱的教育让我永生难忘。我会带着这份如阳光般明媚的心情走进清华,走向未来的人生。”
     为学生创设自我教育情境,让学生们感到祖国离他们很近。
  刘大伟说,虽然在德育工作中,我们一贯强调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但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是被动的参加者,这样就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想使我们的教育内容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就必须把我们的愿望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
爱祖国到底爱什么?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是对祖国的一种爱。但把这些温室的花朵带进祖国的江河大川,去感受我们国家的变化,去体会火热的生活,这种爱不是更真实吗?基于这样的考虑,每年的暑假,刘大伟都要组织部分优秀学生参加夏令营,主题为《重走抗联路》、《白山黑水忆英雄》等,营地大都设在部队营房或农村田间。他们先后去过辽宁的地对空导弹部队,吉林的阿拉底朝鲜族自治乡,长白山脚下的武警支队,近几年还曾几次带领学生远赴祖国的宝岛台湾。夏令营中,学生们自己搭帐篷、架锅煮饭,体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及艰辛,从而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锻炼自己,增强自己的人格力量。
今年的夏令营,刘大伟带领部分学生踏上了朝鲜的土地,在一周的时间里,同学们参观了朝鲜的农村、工厂并与朝鲜的学生进行了交流和联欢。那里的孩子虽然物质生活相对匮乏,但他们依然挚爱自己的祖国,并坚信靠自己的力量一定能打破经济封锁,实现祖国统一,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让我们的学生都流下了感动的热泪。学生会主席对记者说:“通过社会主义国家朝鲜一行,我才理解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会更爱我们的国家,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好日子。”
  为了让德育教育走向社会,刘大伟主持建立了5个德育基地:某部69师炮兵团和沈阳军区司机训练大队学军基地;市少管所法制教育基地;哈制药总厂学工基地;呼兰莲乡学农基地。学校规定每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必须深入每个基地,参观学习、调查研究、野营联欢、共同生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用多元标准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成长的快乐氛围。
     刘大伟认为,人的素质是多样的,对学生的衡量标准也应该是多元的。在各个学校只比升学率的情况下,他争取政策,使学校每年招生时都对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突出业绩的学生降低90分录取。学校由80人组成的交响乐队可演奏几十首中外名曲,给世界各国来宾演奏获得好评,而且大家都很惊讶:在欧洲的贵族学校才有的高雅艺术,在中国的中学也会有。近年来,该校曾培养了数十名速滑、田径方面的国家等级运动员和运动健将,该校学生朱姗姗在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上获得百米银牌,学校曾连续数年获得省中学生运动会团体冠军。“素质教育”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业,在每年的高考中,该校一直名列我省前茅,升入重点大学的学生比例在90%%以上。近年来,在各种级别的学科竞赛中,先后有400多人获奖,其中有3人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2003年全国数学竞赛黑龙江赛区前5名都是该校学生。因业绩突出,该校被评为国家级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先进集体,是教育部确认的4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实验项目学校,而且是东北三省唯一的一所。
在刘大伟的倡导下,目前哈师大附中已经在学生中培养了四个示范群体:政治上要求进步的学生党建示范群体,近几年来,已发展学生党员20余人,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扬“金牌精神”、品学兼优的示范群体;注重人格完善的学生干部示范群体;在逆境中不断成长成才,自强不息的示范群体。这些示范群体已成为学生道德发展道路上的路标。
哈师大附中对学生实施的多元化衡量标准,让每个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因此这里的学生是幸运的,同时也是快乐的。
     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刘大伟说过这样一番话:把教师比作春蚕、腊烛太悲壮了,这不应当是教师真实生活的写照。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奉献,而是收获,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我们真真切切的生活的本身。新时期的教师不是腊烛,而是火炬,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要照亮自己。
的确,对刘大伟来说,育人的过程也是净化自我心灵的过程,给别人温暖,自己首先充满阳光。1993年,刘大伟被推选为哈尔滨市优秀青年教师协会会长,他除了率领全市优秀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外,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创立了“现代园丁奖”,由现代集团出资,每年教师节前表彰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十几年过去了,该奖项已经取得了省教育厅和团省委的肯定,获得该奖项的青年教师与省级优秀教师享受同等殊荣,使百余名获奖教师体验到了做教师的幸福和快乐。二是组织中小学优秀青年教师送教下乡,他曾先后十余次带领协会中的名师到宾县、延寿县等相对落后乡镇,给当地的师生上示范课,传授教学经验,推动了城乡教育的和谐发展。刘大伟本人是第二届“现代园丁奖”的获得者,并得到了8千元的奖金。在送教下乡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于是,拿到奖金的第一个星期天,他专程驱车赶到宾县聋哑学校,用刚刚得到的8千元资金资助了4名聋哑学生。
     刘大伟是一个快乐的营造者,正努力把幸福和欢乐给予他身边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同事。


(本文摘自《哈尔滨日报》)

最新动态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