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文章是“做”出来的

来源:哈师大附中 作者:刘大伟 上传人:oaklet 发布日期:2011-01-10

教师的文章是“做”出来的
《班主任工作案例》序

    教育的本质是把人培养成“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过程必须目中有人,心中有情,否则,培养人的活动就会沦为制造产品的流程。这本书中收集的几十个案例,全部来自老师们的亲身经历,字里行间洋溢着教育的智慧和反思,充满了教师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情理相济,耐人寻味。
    我一直在提醒老师们,学生工作要避免陷入“毛驴拉磨”的怪圈: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奏效,只好借家长的手“修理”之。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在家长那里早就失控了,于是没辙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要知道低科技含量、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最消磨人的热情和心灵。这样的班主任工作,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管孩子”,因为这是任何一个没学过教育的人都会做的事情。可见,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的“科技含量”、“智慧含量”,乃当务之急。
    现实中的情况却往往让热衷于科研的老师们无所适从:在上面,专家们在宣讲着令教师们似懂非懂、昏昏欲睡的抽象理论,在下面,老师们正忙于日常教学和对教学经验的表象的总结,二者各走各的路,如两条平行线,向远处延伸。其实,教师的文章更多的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或者说是干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搞科研:备课是一种策略研究,上课是一种临床研究,听课是一种比较研究,评课是一种诊断式研究,“教学反思”是一种反思性研究,而案例研讨恰好可以把专家们高深的理论和教师们丰富的实践联系起来,融为一体。因为案例研讨的特点是“就事论理”,所以它不脱离实际,老师们看起来亲切。又因为它要“论理”,必须从案例中抽象出理性的结论,所以它不至成为单纯描述性的文字。案例谈的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得出的结论却往往与教师预期的愿望相距甚远,震撼之余,自然会有所启发。
    今天怎样做教师?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那么,就让我们从案例研讨入手吧。

最新动态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