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知”与“智”

来源:哈师大附中 作者:刘大伟 上传人:oaklet 发布日期:2011-01-10

教师的“知”与“智”
    “知”与“智”,字面上一“日”之差,然而,知识与智慧却有着天壤之别。
    法国著名的建筑师佩罗新近设计建造了一组现代化的办公大楼,这是三幢建设在一大片空地上遥遥相望的漂亮的大楼,建筑师超人的艺术素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大楼轮廓初具的时候,看到的人都已经赞不绝口了,工程快竣工时,工人们问他:"三幢大楼之间的人行道如何铺设 ?"
    "在大楼之间的空地上全种上草。"建筑师回答。
大楼主人和工人们都感到纳闷,但这是著名的建筑师的话,他们不好反对,就在这空地上全种上了草。一个夏天过后,在三幢大楼之间,和三幢大楼通往外面的草地上,已经被来来往往的行人踩出了若干条小路。这些小路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直,有的弯,有的深,有的浅,但他们蜿蜒伸展,错落有致。
到了秋天,佩罗又带着工人们来了,他让工人沿着人们踩出的路痕铺就了大楼之间和通向外面的人行道,然后在道路两旁种上了树木和花草。专家和每一个走在这些道路上的人都说:这几条路,是比大楼更伟大的杰作。
    这几条量脚定做的道路,使我联想到了什么样的教育是好教育,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
    我认为,教师有四种:知识分子,知道分子,知行分子,知智分子。今天怎样做教师?当务之急是转知成智。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是应当具有教育智慧的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千年的箴言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在教师平常的言传身教中还存在“只见知识,不见智慧”的误区。其实,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更应探求此中的智慧,尽管我们无法给教学智慧下个确切的定义,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从认知层面讲,教育智慧要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一朵花儿就是一朵花儿,智慧却能在一粒沙子里看到一个世界,一朵花里发现一个天堂。
    教师的教育智慧从何而来?
    首先,教师的教育智慧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理解与宽容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崇拜,做让学生崇拜的老师并不值得炫耀,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才真正值得自豪。所以,一个不断追寻教育智慧的教师的应当铭记两名话和两个换位: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把自己当学生,把上课当上学。
    再回到刚才讲的设计师的故事,教育者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在空地里种上草,然后等待夏天的降临,让孩子们自己的脚,印在草地上,踩出人生的痕迹,这,就是属于他自己的,也就是最好的道路。以智慧的目光我审视我们的教育的目标,是不是可以这样表达:让青草长成青草,并进而覆盖大地;让玫瑰长成玫瑰,并进而带来芬芳;让大树长成大树,进而成为栋梁。让能走的走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能跳的跑起来,能飞的飞起来。如果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粒种子成长为它能够成为的样子,那么教育的过程就不再是灌输、训戒、指导、评定,而是沟通、理解、交流、互动,不是为老师的过去作准备,而是为学生的未来作准备,是帮助学生"认识你自己", "成长为你自己"的过程。
    其次,教师的教育智慧源于对新知识的渴求与理解、探究与反思。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不是制造产品的流程。管孩子是任何一个没学过教育的人都会做的事情,所以,光无私奉献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需要提高科技含量、智慧含量。但现实中的情况却往往让热衷于科研的老师们无所适从:在上面,专家们在宣讲着令教师们似懂非懂、昏昏欲睡的抽象理论,在下面,老师们正忙于日常教学和对教学经验的表象的总结,二者各走各的路,如两条平行线,向远处延伸。其实,教师的文章更多的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或者说是干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搞科研:备课是一种策略研究,上课是一种临床研究,听课是一种比较研究,评课是一种诊断式研究,“教学反思”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备课是一种策略研究,上课是一种临床研究,听课是一种比较研究,评课是一种诊断研究。
    三年前,朱永新教授发起了“营造书香校园,提升生命质量”,为主题的校园读书活动,并在“教育在线”网上发表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投保条件为: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皆可入文。10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360万字)来本公司。理赔办法为: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即现投一万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一位江苏盐城的张向阳老师投了保,现已发表了五十多篇文章,数十万字。
    在《中国教育报》的访谈中,我把自己教学生涯发展的第二阶段称为“成熟期”,其标志:一是我开始注意对教学实践的理论总结;二是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这个阶段里,我对国家 颁布的“教学大纲”已心领神会,对高中教材也已了如指掌。在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体会到简单的模仿和对课堂教学的一些皮毛的改革,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的发展。于是,我开始有了对自身教学理性的分析,并写出了十余篇文章。认识上的提高,带来了教学实践的革命。备课,我有了“三步曲”:第一步,“有它(教 材)没我”;第二步,“有我有它”;第三步,“有我没它”。上课,我有了“三境界”:第一境界是“形动”,即千方百计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上政治课;第二 境界是“心动”,即用我的真情打动学生,刻意创设特定的课堂情感氛围;第三境界是“神动”,即把我的观点变成学生的思想,进而导之以行。把听出来的上做出来,把上出来的说出来,把说出来的写出来,把写出来的发出来,这也许就是我转“知”成“智”的过程吧。
    尼采说“人的智慧的增长可用痛苦的减少来精确衡量“,那么,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幸福教师。


最新动态
最新推荐